文| 啾啾鹿鸣配资免费体验
声明: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,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,文中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,请知悉。
声明: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,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,文中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,请知悉。
前言
曾被吹捧为市值一度超百亿的明星企业,但真面目却是一场 长达八年的资本骗局。它并不是一家持续盈利的公司,而是长期亏损,最终导致24亿元国有资产和无数普通股民血本无归。
奇信股份,这个曾经的资本市场上的“金字招牌”。究竟是如何做到了上市八年造假八年 , 最后还成功套现离场了呢?
展开剩余87%一张画出来的繁荣面具
要看清这场骗局,得先瞧瞧奇信股份这副皮囊。从2012年起它就想闯进资本市场。八年间这家公司在光鲜舞台上,扮演着一家业务遍地开花、 利润丰厚的明星企业,市值一度被吹到百亿,惹得无数人眼馋。
然而这所有的一切,都不过是精心绘制的虚假面具。它的利润根本不是赚来的血汗钱,而是 彻头彻尾的“人造品”。
通过系统性地伪造工程合同、凭空夸大项目金额,甚至在自家项目里刻意少报成本,奇信股份硬生生地制造出26.3亿元的虚假利润和13.1亿元的虚假收入。
这些“厚厚的脂肪”掩盖了最赤裸的真相:这根本就是一家连年亏损、早已失去自我造血能力的企业。它每年对外宣称的“利润”,远远赶不上同年份里虚构出来的数字,这意味着这家公司每存在一天,都在 无止境地吞噬资源。
这场八年大戏的幕后总导演,是创始人兼实际控制人——叶家豪。他并非天生就是骗子。早年他也是 从普通生意人起步,靠着在建筑行业的摸爬滚打,确实闯出了一番事业。
可当这点成就再也喂不饱他日益膨胀的野心时,他便把贪婪的目光投向了能让财富像坐火箭般疯长的资本市场。为了敲开A股那扇“金钱大门”,叶家豪的“导演天赋”便暴露无遗。
他亲手组建了一支专业的财务“化妆师”团队,这些人只有一个任务:粉饰业绩。为了避免内部有人碍手碍脚,他还巧妙地把多位叶氏家族成员安插到公司董事会和管理层。
监督机制就这样形同虚设,为后续更大胆的造假行为扫清了一切障碍。上市对他而言从不是终点,而仅仅是套现狂欢的序曲。
通过首发募资、后续发行债券,以及最关键的股权高位转让,他如同执行精密的外科手术,一步步从有着国资背景的公司身上抽走了几十亿元的巨额资金。
即便是骗局败露,在证监会调查面前,他还在垂死挣扎,试图以“公司日常经营由职业经理人负责”这种蹩脚理由,撇清自己和这场他亲手设计的骗局。而一场如此大规模的“完美犯罪”, 从来就不是一个人的独角戏。
幕后的帮凶们
一场横跨八年的惊天骗局,仅仅依靠叶家豪一人之力绝无可能完成。它需要一个复杂的“共生系统”,源源不断地输送养分,并为其披上“合法”外衣。
首当其冲的就是那些本该充当 市场“看门人”的审计机构和保荐人。天职国际会计师事务所,在这场骗局中扮演了最可耻的同谋。
作为一家本该独立的第三方,它不仅对奇信股份高达33亿元的虚假应收账款视而不见,甚至在收下百万元的“好处费”后,还主动协助奇信股份 伪造、篡改乃至销毁审计痕迹。
整整八年,它都为这份千疮百孔的财务报表出具了“标准无保留意见”——这在投资者眼中,无异于一张官方盖章的“健康证明”。
而另一位助推者,上市保荐人安信证券,则为其成功踏入A股市场铺平了最后的红毯。
当叶家豪准备最后收割时, 一股更隐秘的力量也悄然入场。就在新余国资洽谈收购的前夕,多家背景神秘的私募机构,利用带有杠杆的账户,心照不宣地协同买入奇信股份的股票,将股价硬生生拉高。
这种操作精准地为叶家豪的股权转让制造了一个极具诱惑力的高价,也让整场交易,沾染上了浓厚的“杀猪盘”血腥味。
这些外部的帮凶与放大器,共同构成了一个高效运转的犯罪生态。那么究竟是 谁为这场精心策划的资本盛宴买了单?
在这条罪恶的食物链中,处于最底端、提供养分的,无疑是国有资产和那些相信奇信股份的普通股民。
江西新余投资控股集团(新余国资)成了那颗最主要的“毒丸”吞噬者。他们手握巨资,本想收购一家看起来“前途无量”的上市公司来刺激地方经济。
然而在天职国际那份“无懈可击”的审计报告面前,他们的 尽职调查显得异常草率和轻信。
那笔高达33亿元的“应收账款”,在他们眼中不是巨大的财务陷阱,反而成了未来利润的可靠保障。于是新余国资豪掷10.94亿元,买下了叶家豪手中的控股权。
谁曾想这才是噩梦的真正开始。叶家豪套现20.24亿元离场后,奇信股份的业绩立即“变脸”,次年便爆出17亿元的惊天巨亏。
为了挽救这个已经病入膏肓的“香饽饽”,新余国资 又被迫投入13亿元资金。一买一救,前后总计24亿元的国有资产,就这样为一个早已被掏空的骗局陪葬。
其决策之迅速风控之薄弱,怎能不让人咂舌!除了国资还有那绝望的无数普通股民,他们用自己的血汗钱,为这场骗局的虚假繁荣投出了信任票,最终也只能血本无归,连渣都不剩。
一台靠谎言驱动的机器,终有燃料耗尽、轰然倒塌的一天。当新余国资发现自己接手的根本不是资产,而是一个怎么也填不满的无底洞时, 它选择了举报。
这颗深埋八年的地雷终于被引爆,奇信股份随即迎来系统性崩溃。证监会的调查揭开了全部真相,公司的股票最终被强制退市,从资本市场彻底蒸发。
在最后的清算时刻,一幕经典的“甩锅”大戏隆重上演。从董事长到财务总监,再到普通监事,几乎所有高管都在调查中声称自己“不知情”、“未参与”、“被动签字”,试图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。 很多高层也都早早的离职“跑路”了。
这种混乱而可笑的辩解,恰恰反衬出公司内部治理的彻底溃败与人心涣散。最终的处罚裁决更是充满了讽刺意味。
奇信股份及其15名相关责任人, 总计被罚款1.1亿元。其中总设计师叶家豪个人被罚1400万元,并终身禁入证券市场。
这点罚款与他轻松揣入囊中的20.24亿元巨款相比,不过是九牛一毛,杯水车薪。这场持续八年、坑害国资24亿、涉及数千股民的惊天骗局, 其违法成本之低廉,足以让所有市场的参与者都感到一股凉意。
奇信股份的故事结束了。 但留下的问题却至今未解。当看门人选择与窃贼同流合污,当复杂的市场操纵为骗局添柴加火,当最终的惩罚远不足以震慑贪婪——我们又该如何确保,下一个“奇信”不会在别的角落悄然上演?
发布于:重庆市恒信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